备孕2年怀不上,居然是老公体内偷藏了这种东西!
最近贝贝很烦恼,说结婚整整2年了,一直都在努力造人中,可就是怀不上,也不知道是啥原因。
去医院检查也没有什么太大毛病啊,可就是怀不上。眼看就快过年了,现在都不想回家了。
一回去就会遭到诸多亲戚朋友的死亡连问:“怀上了吗?怎么还不要一个?打算什么时候要之类的。”
后来检查才知道小芳老公是过敏性体质,过敏性体质容易产生抗精子抗体。
什么是抗精子抗体
精子、精浆这些生殖系统抗原在特定的情况下均会产生自身免疫或同种免疫,产生相应的抗体,阻碍精子与卵子的结合导致不孕。
精子作为一种独特抗原,与机体免疫系统接触后产生抗精子抗体。
如果老公体内有抗精子抗体,精子被当成外来物质,这样精子生出来之后,还未等到啪啪啪,就被无情地吞噬了。
有没有一部分精子能逃过摧残呢?
有,但活下命来的变成是虾兵蟹将了,有些甚至畸形了,等最后来到咱们的秘密花园时,还没坚持到碰上卵子小姐,偏酸的阴道的环境轻轻松松就把它们围歼了。
男性体内的抗精子抗体--精子穿上防护衣
在正常情况下,睾丸和男性生殖道之间有着一道坚固的免疫屏障,精子与自身机体的免疫系统不可能接触,故极少发生免疫反应。
而如果男性抗精子抗体呈阳性,则可认定男性体内的精子已逾越了屏障,与自身的免疫系统“打过架”,诱发了自身的免疫反应。
导致体内出现抗精子抗体的原因并未完全明确,目前得知的信息是抗精子抗体可能是由一些疾病引起。
如输精管道炎症或输精管阻塞,都会致使精子出轨外溢,使精子这一抗原与机体免疫系统接触,从而产生了抗精子抗体。
抗精子抗体为什么会导致不孕不育?
这是因为抗精子抗体对精子有严重伤害,简单地说就是会使精子和精子之间“自相残杀”,并使精子出现凝集、制动的状态,失去应有的活力,阻碍精卵的结合。
女性体内的抗精子抗体--拦截精子先生
对于女性自身的免疫系统来说,男性的精子和精浆都是一种异物,但正常情况下,女性体内并不会产生抗精子抗体。
但是当女性生殖道有炎症或者损伤的情况下,只有在某种情况下,在女性血清和宫颈粘液中有可能就会产生抗精子抗体。
此时,女性生殖道,道特别是子宫体内的巨噬细胞会引起免疫反应,进行“自卫”,可使已穿透子宫颈的精子失去活动能力动、凝集或死亡。
如果进入女性身体的精子都被消灭殆尽了那就会导致不孕不育。
温馨提示:
男性的精子数量需要大于2000万/ml,且精液量要大于2ml才有怀孕可能。
普通男性一次就可以排出3亿个精子。
如果存在抗精子抗体,精子成活率低,精子数量少,自然也就不会怀孕。
抗精子抗体检查
男方检查:
1.了解生活习惯及有无性交困难,外生殖器检查有无畸形。
2.精液检查有无异常正常精液量2-6毫升,ph7.5-7.8,液化时间不超过30分钟。
精子数每毫升6千万以上,活动数60%以上,异常精子不超过15-20%。
女方检查:
1.妇科检查了解内外生殖器的发育有无炎症、肿瘤及畸形者,检查有无溢乳。
2.白带检查阴道的酸碱度及有关炎症及性病检查,包括滴虫、念珠菌淋菌及衣原体等检查。
3.输卵管通液检查或子宫输卵管造影术。
(ps:详细检查还需到三甲医院,咨询相关专业的医生哦。)
如何避免抗精子抗体产生?
说句不怕得罪帅哥的大实话,存在抗精子抗体的男性一般是由于体质差,导致免疫系统失衡,易对外来的有害物质产生过激反应。
另外精子的抗击能力不足,精子生成后易在附睾内被吞噬。
这可怎么办呢?可通过增强体质来解决呗!体质好了可减少抗精子抗体。
另外,食疗也是有一定帮助的,补充锌和硒都有较好的增强体质的作用。
锌和硒还是一种很牛逼的微量元素,能够抗击各种有害物质,减少抗精子抗体的发生,提高精子活力。
精子活力好了,“干”啥都有劲了,怀孕的可能自然会增大。
如何治疗抗精子抗体导致的不孕
目前主要有两种治疗抗精子抗体导致不孕的方法。
1、免疫抑制疗法:临床多用肾上腺皮质激素,有局部使用,低剂量持续给药,大剂量间歇给药和冲击给药几种方法。
免疫抑制疗法的目的是抑制体内免疫反应,使抗精子抗体滴度下降。
当然,免疫疗法副作用大,专家不建议患者采用。
2、隔离疗法:该疗法是使用避孕套,避免和减少女性生殖道与精子及其抗原物质的接触,而不产生新抗体。
一般隔离6-12个月,并且随访血清及宫颈粘液中的抗精子抗体滴度,待恢复正常后可能受孕。
参考文献:
【1】microRNA在精子发生中的作用[J]. 张楠,杨庆岭,孙莹璞. 生殖与避孕. 2015(01)
【2】Prediction of Mammalian MicroRNA Targets[J] . Benjamin P. Lewis,I-hung Shih,Matthew W. Jones-Rhoades,David P. Bartel,Christopher B. Burge. Cell . 2003 (7)
【3】《世界卫生组织人类精液分析实验室技术手册》与我国男科实验室现状[J]. 陆金春,黄宇烽,吕年青. 中华男科学杂志. 20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