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0岁以上女性供卵试管婴儿成功率多少的真相
40岁以上女性供卵试管婴儿成功率多少的真相
试管婴儿的成功率,每个想要做试管的人,最关心的都是成功率,想要知道自己做几次能成功是正常的,心里有数了,自己和家人才有合理的预期,能大概估算费用,也减轻心理压力。
虽然试管婴儿技术已经成为治疗不孕不育最有效的方法之一,这些年来试管婴儿的临床妊娠率也不断提高,但是总体来说,无论国外还是国内,试管婴儿的成功率还是没有大家期望的那么高。
试管婴儿成功率的统计指标有很多,大家需要知道的最重要两个概念,一个是临床妊娠率,一个是活产率或者抱婴率。临床妊娠率是指胚胎移植后 30 天左右,通过 B超能看到孕囊、甚至看到胎心胎芽的周期数,占移植周期数的百分比。目前生殖中心统计和发布成功率,一般都是指临床妊娠率。由于试管婴儿采用可控超促排卵技术,一般取卵和形成胚胎的数量都会有好几个,会有不止一次的移植机会,所以一个患者做一次试管婴儿周期治疗,累计临床妊娠率会比生殖中心按照单次移植统计的临床妊娠率数据要高一些。比如目前35 岁以下患者,一代试管和二代试管的临床妊娠率大概是 40-50% 左右,累计临床妊娠率也能到 50-60% 甚至更高。三代试管的临床妊娠率率能到 70%左右,只看数字会比一代试管和二代试管高很多,但是三代试管的临床妊娠率的分母,跟一、二代试管的分母不是一样的,因为养囊失败和 PGS筛查没通过就不会有移植,因此分母变小了。
以北医三院数据为例,35 岁以下患者的临床妊娠率,50.48%;35 到 39 岁是 45.35%,40-42 岁是 25%,42 岁以上就只有8.36% 了。
活产率又叫抱婴率,顾名思义这个才是试管婴儿最终成功的指标,是把有活产婴儿出生的分娩次数,除以移植周期数得到的百分比。胚胎发育是个动态的过程,由于染色体异常、宫外孕、子宫问题等因素,会有一定比率的流产率,所以活产率会比临床妊娠率低,一般会低10%-20% 左右甚至更多。
我国的生殖中心,近些年也开始大规模统计活产率。根据美国疾控中心 CDC 发布的全美国生殖中心活产率数据,从 2006 到 2015 十年之间,美国 35岁以下患者做试管,活产率大约 33% 左右,也就是即使是年轻的患者群体,也要平均移植三次胚胎才能活产一个孩子。41 岁到 42 岁之间的患者,活产率大概是13% 左右,也就是平均移植 8 次胚胎才能活产一个孩子,44 岁以上患者,活产率都不到 1-2%,所以,至少平均移植 50-100个胚胎才能活产一个孩子。因为最终活产率实在太低,这个也是国内很多生殖中心,不让 45 岁以上患者做试管的原因。
40岁以上女性供卵试管婴儿成功率多少的真相
这里也说以下赠卵试管的活产率。根据我国卫计委的规定,如果女方卵巢早衰、严重遗传问题、同源染色体易位、不排卵或卵子质量极低等临床指症,是可以申请在正规生殖中心合法赠卵的,但由于需求者大于供应者,很多医院排队周期甚至长达两年,因而大量人群转求地下试管中心机构,我发过一篇赠卵试管在卵巢早衰和非卵巢早衰患者对比的文章(样本资料由捐卵试管机构广州精因宝贝生殖中心提供),通过分析50例赠卵试管案例发现,赠卵试管的临床妊娠率是比自卵试管高的,原因是赠卵的来源是年轻女性,卵子质量好所以成功率也高很多,这也是为什么地下成功率要比公立医院生殖中心的高很多的原因,美国疾控中心也发布供卵试管的活产率数据,显示即使45 岁左右患者,使用供卵试管的活产率还有 55% 左右,相对这个年龄段自卵试管 1-2%的活产率数据是很高的。从生育力评估角度看,随着年龄的增长,卵巢的生育力下降,比子宫和身体环境的要快一些。我国的专家共识是自卵试管不要超过 45岁,赠卵试管不要超过 52 岁。
最后说说怎么评估自己做试管婴儿,几次成功是正常的。虽然每个人的身体情况都不一样,也有男方精子因素的影响,但是从统计数据来看,年龄是影响试管婴儿成功率最重要的指标。假若您的各项试管前检查指标都和同龄人差不多水平,如果35 岁以下,一般能做 2 次试管婴儿周期,或者有 3 次移植机会,能成功活产一个孩子是正常的。如果您已经 41-42岁,一般做四五次试管婴儿治疗,或者能胚胎移植 8-9 次,能活产一个孩子也是正常的。按照上海国妇婴黄荷凤院士的观点,如果 44 岁以上,做 100 次试管,花300 万治疗费用能活产一个孩子也是正常的。
以上数据从临床角度看不够严谨,只是根据我多年经验的大概判断和建议,目的是希望做试管的患者能有个合理的预期。有些年龄很轻情况还好的外地患者,其实没必要跑,也能当地做好;有些已经高龄情况很差的患者,以为来了就应该一次给她做成,或者经历一次失败就心理压力很大,家人不了解情况也给女方很多压力,甚至因为做试管离婚的夫妻也不少见。希望做试管的朋友听了这些能够明白,做试管治疗一次成功是少数,是幸运,多数人是需要做多次的,年龄越高越难成功。只有明白了这些,自己做好心理准备,也让家人理解和知道可能需要多次治疗,这样不仅能够减少心理压力,也能量力而行理性就医。